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臺中文學館 隱身巷弄的書香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文、圖/林羽庭

 隨著無形文化資產保存意識抬頭,很多縣市開始興建文學館,一來保存前人的文學創作;二來藉由在文學館的展覽,讓世人了解前人的創作,使得他們的創作能代替這些已故、凋零的作家們,繼續活在人們的心目中。
 
臺中文學館的設立便是要保存與發揚臺中文學,臺中文學館本來是日治時期的警察宿舍,至今已有八十幾年的歷史,而在老屋活化的風潮中,在臺中市政府與負責施工的建築師、景觀設計師努力下,透過整理與活化,讓這個古色古香的場域,以新穎的日式木造建築與斑駁的磚牆,共構出歷史與時間累積的痕跡。
 
傳承 感受創作脈動
 
臺中文學館位於柳川東路與自立街交會處,全園區占地約一八六三坪,為臺中首座以文學為主題的公園,於二○一六年八月二十六日全館開放,共有六棟館舍,包含常設館、主題特展館、研習講堂、主題餐廳、兒童文學區及行政中心。以「臺中文學」為主題,推廣在地文化,讓文學走進日常生活中。而這樣的發展,在歷史脈絡裡也有跡可循。
 
臺中自日治時期即為臺灣文壇的中心,從傳統文學社團櫟社、臺灣文社,開風氣之先,引領全臺,到新文學組織臺灣文藝聯盟及其相關文學刊物,乃至林獻堂所領導的臺灣文化協會,都以臺中為主要活動據點,而市區的中央書局不但是當時文學家、藝術家活動的根據地,也是新文化的傳播站;延續到戰後,臺中則是銀鈴會、笠詩社等本土文學社團的發跡地。以上史實,充分彰顯臺中做為臺灣文學發展中心的光榮傳統與重要地位,「文化城」之美名可謂其來有自。
 
而文學館的設立,除了保存珍貴的文化資產以外,最重要的是發揚文學創作。在資訊快速流通的現代,圖片的視覺效果取代了文字,同時也取代了故事,閱讀逐漸在資訊獲取的主流方式中被埋沒。但值得我們深思的是,被熱烈討論的影視作品,其實就如同一棟美輪美奐的建築,需要一張設計周全的設計圖一樣,相對地,沒有文字的構思,就沒有影像的創作。影視作品雖然能夠帶給觀眾視覺上的饗宴,卻同時限制了觀眾對於每個情節的想像;閱讀則全然不同,文字敘述在閱讀的過程中,透過讀者思考後,將敘述轉化為畫面,並在腦海上演一部電影,這部電影的組成將與讀者個人價值觀、思考方式息息相關,一本文本將以各種不同形式的樣貌呈現,而這也正是文學最迷人的魅力。
 
文學 走進讀者日常
 
原為警察宿舍的臺中文學館,園區裡種植整排的檜木,漫步在園區,撲鼻而來的陣陣檜木香,映入眼簾的日式建築、木板迴廊及庭院造景,環境清幽恬靜,讓人有置身於日本街頭的錯覺,其中多數建築依原貌及原構修復,仍可看到昔日木構的木結、年輪,色澤深沉而溫潤,散發著老木材獨有的時間美感;日本和式的屋梁、棟架,仍保留著當年自然的原形,以日本獨有的榫楔方式搭建;室內的白灰壁,是以稻殼麻絨灰漿打底,再塗以細麻絨白石灰做面飾,可以隨著季節變化調節溼氣,是最聰明、會呼吸的牆壁,而這也如同這座文學館設立的宗旨,臺中文學的傳承在世代交替中,仍持續脈動著。
 
園區裡的常設二館,以「空間」與「人物」做為主題,將整個大臺中分為山、海、屯、城四大區,並透過互動式多媒體,讓遊客能夠更輕鬆地認識臺中作家及其作品,優游在臺中文學的風景裡;此外,園區裡的百年榕樹對面,設有幸卉文學咖啡館,整片的落地窗成為園區裡的絕佳觀賞點,咖啡香與百年榕樹的相望凝視,更為這個空間增添了幾分愜意;而在樂群街入口處,也設立了「轉角微光文創小舖」,主要販售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出版品及文創品,讓到此一遊的旅客們,能夠為這趟臺中文學之旅留下一個專屬的紀念品與記憶。
 
除了如一般公園具備的綠美化植栽景觀外,還包含有樹影牆、書夾亭、種子文學廣場等文學元素的巧思設計,以及古代文人雅士用來吟詩罰酒助興的遊戲「曲水流觴」、磚牆鑲嵌不同大小位置的方框「老牆說書」、描寫臺中作家趙天儀新詩〈小草〉的「墨痕詩牆」,詩中云:「我在陽光中欣欣向榮,也在狂風暴雨中渾身抖擻!」似乎道盡臺中文學的強韌與未來。透過互動式的設計,讓閱讀文學不再單向與被動。此外,園區內也推出定期導覽解說,帶領民眾認識公園的文化故事,讓文學的接觸,多了一份親近與活潑。
(點閱次數:423)